本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的一大亮点是“摄影师驻留计划”,我们的学术委员推荐了6个国家的10名摄影师参与其中。国内的6位摄影师9月、10月间先后到西双版纳驻地创作。
摄影师走进“一条大河”,置身于风光秀丽、文化多元、生态资源富饶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深入考察,用心感受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探寻万物的讯息,获取灵感,为创作提供养分。
(各位摄影师作品将于12月12日起在“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期间展出。)
吴平关:冷藏的种子
“在反悔时逆行而上”
吴光平于2017年起将自己的关注点落在了植物的“种子”和“花朵”上,希望能从中提取或生发出对植物客观存在的“物质”和“精神”想象,并用视觉艺术的方法表达出来。
在本次驻地创作中,他收集了西双版纳当地的许多植物种子,他认为人类有必要将物质原来最本真的东西保存下来,以便于在反悔时逆行而上,有可能去按动“返回键”。
邸晋军:对自然的关注
“反省人类社会对自然的影响”
邸晋军创作中
邸晋军有出色的专业摄影教育背景,和传媒与艺术跨界融合的出色经历,是近年来国内年轻摄影师中的佼佼者。
在本次驻地创作中,他关注当下,深入思考人类社会、人类生活、疫情、自然之间的关系。用口罩包裹植物,形成另外一种独特景观,产生视觉图像上的转移,构成充满美感的画面。
黄庆军:家当
“在这些真实的物件里,时代的轮廓渐渐清晰”
《家当》系列照片之一
黄庆军2003年开始至今的《家当》系列是一个长期摄影计划,具有很强的摄影记录时间性和在地性,具有一种田野样貌的当代艺术观念。
在本次驻地创作中,他选择拍摄西双版纳当地有特色的家庭、非遗传承人的家当,生动写实的将版纳当地的社会、文化等,浓缩到了他的作品里,在这些真实的物件里,时代的轮廓渐渐清晰。
高冰:生活在曼远村的人们
“记录日常,展现真实”
《生活在曼远村的人们》
高冰是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影视人类学摄影师。他的作品并不故作姿态,更不哗众取宠,而是强调客观呈现,每一张照片,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在本次驻地创作中,他选取西双版纳澜沧江畔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傣族村寨——曼远,开展影视人类学视角田野的调查及拍摄,记录日常,展现脱贫攻坚成果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貌,编绘成系统全面的曼远村影像志。
丁昱辰:器与理
“从一个否定跳到另一个否定”
《场域》
丁昱辰通过城市中人类身体外部世界的微观环境和人体内部的微观环境的变化、结合,在不同语境下讨论了意识与现实、人体内外环境的对立统一。
在本次驻地创作中,他希望通过上海与西双版纳两座老牌旅游城市中借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带来的微观结果作为素材,讨论不同地缘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对立现象和统一结果。以视觉实验的方式拓宽《器与理》的哲学语境。
张云峰:多光
“摄影在今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多光3》
张云峰的创作,以身体为媒介,对其所讨论的话题进行测试,身体就是他的暗房。
在本次驻地创作中,他拟定了多个主题,也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从水果相机到自己成为被摄者,又在成为被摄者中创作,他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令人称奇的创意,身体力行的进入主题,巧妙的回应着自己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始终在探讨摄影在今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我们将在本期内容之后陆续推出详细的访谈内容,分享各位摄影师在本次驻地计划中完整的感悟与创作思路,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走进一条大河,探寻万物的讯息